试述五四时期至抗战爆发前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三段学术历程。
(一)北大时期
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登载近世歌谣。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发行《歌谣》周刊,出版了九十七期。后并入《国学们周刊》,继续收集、发表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我国早期的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也在北大校刊发表《歌谣选》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时期,顾颉刚运用历史地理比较的方法,撰写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的论文。董作宾在《看见她》专号中发表了《一首歌谣的比较研究》一文,进行了母题研究的尝试。稍晚,矛盾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此外,周作人、刘半农、郑振择、胡适等的成绩也比较显著。
(二)中大时期
1927年秋冬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同时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共出十二期。次年更名《民俗》周刊,出版了一百一十期。《民俗》所刊载的民俗资料,大大超过了北大时期。该刊除歌谣外,还登载了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相当数量的作品,编发了多期民俗专号,出版了多种民俗丛书。这个时期的国内民俗学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的《发须爪》、钟敬文的《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赵景深的《童话论集》和黄石的《神话研究》等。中大的民俗学活动,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三)杭州时期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于1930年在杭州成立,它将民俗学运动继续推向深入。学会主办了《民俗月刊》杂志,出版了理论丛刊《民俗学集镌》和专刊《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与《民俗特刊》,并对国外的民俗学理论和学术动态也增加了介绍。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起初仍以人类学为主,后来吸收了法国和日本的民俗学学说。钟敬文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如《金华斗牛的风俗》、《中国神话的文化史价值》、《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和《民众生活模式与民众教育》等,从经济上探求民间习俗的社会根源,提出了民俗学与文化史的关系、民俗学者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社会责任,以及创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等重要问题。
6.民俗学是反映国家或民族特殊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