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单选题]1946年,我国物理学家()在法国居里实的答案

1946年,我国物理学家()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

单选题
2022-01-04 08:29
A、A、钱三强;何泽慧
B、B、钱三强;钱学森
C、C、钱学森;何泽慧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法国植物学家Schimper在()发现并命名了叶绿体。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她又通过艰苦努力,于1902年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
杂质原子在其它晶格中扩散时的推动力为(),同种原子在自己晶格中自扩散的推动力为()。
行动研究法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于1946年提出的。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及其助手斯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原子核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在1893年著作完成《社会劳动分工论》,他是谁()
我国某公司与法国某公司签订的合作勘探开发我国东海石油的合同,在履行中所发生争议的解决,应适用(  )法律。[2004年真题]
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62、6.丁肇中及其J/ψ新粒子的发现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克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丁肇中体会这段历史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第三个片段是胶子的发现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两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片段是在过去20年间丁肇中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这个国际合作组有19个国家的600多个科学家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这个国际合作实验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发表一大批学术论文,有75人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国际合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呢?丁肇中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选择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题目,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意义。 第五个片段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等原子核,这些反原子核会穿过太空接近地球,我们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探测到。 因此,这个实验需要到外太空去测量带电粒子,需要用测量磁场的方法来确定它们。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J粒子家族被发现()。
2015年12月4日,广西()核电1号机组实现满功率运行,我国西部首座核电站已进入商运前的最后冲刺阶段,西部即将用上核电。
62、6.丁肇中及其J/ψ新粒子的发现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克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丁肇中体会这段历史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第三个片段是胶子的发现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两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片段是在过去20年间丁肇中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这个国际合作组有19个国家的600多个科学家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这个国际合作实验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发表一大批学术论文,有75人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国际合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呢?丁肇中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选择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题目,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意义。 第五个片段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等原子核,这些反原子核会穿过太空接近地球,我们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探测到。 因此,这个实验需要到外太空去测量带电粒子,需要用测量磁场的方法来确定它们。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J/ψ新粒子的发现,对今天科研工作的启示有()。
法国哲学家与数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倡导的方法是()
相关题目
居里夫人是在哪一年发现镭的()

1879年法国心理学家(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设立了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行为相互间存在个别差异。

著名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居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了( )的放射性。

1895年11月8日,( )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高压放电实验时,发现 X 射线。
1895年11月8日,( )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高压放电实验时,发现 X 射线。
阅读下列《人民网》有关报道,回答问题。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实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共用了2年零5个月,比美国少用4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于敏,1926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年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带领团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年1月9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 。这是由一位法国物理学家的姓氏命名的。他提出的“磁性起源假说”,在揭开原子结构和物质结构的秘密后得到了肯定。现代称之为 ,物质磁性就是由其它引起的。( )
1946年通过的第一个关于人体实验的国际文件()。
1946年通过的第一个关于人体实验的国际文件()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某核电站为其三期工程建造一核电设施,于2010年12月1日按面值发行3年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债券面值为20000万元(不考虑债券发行费用),票面年利率为3%。该核电设施建造采用出包方式。2011年该核电站发生的与核电设施建造有关的事项如下:1月1日,工程动工并支付工程进度款14177万元;4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1500万元;4月2日至8月31日,因发生安全事故停工;9月1日重新开工;9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1599万元。假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按年计算,未发生与建造该核电设施有关的其他借款,2011年资本化期间该项借款未动用资金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为30万元。2011年度应计入该核电设施建造成本的利息费用金额为()。
1991年12月18日,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叫什么核电站?
10居里钴60射源衰减到1.25居里时大约需要()年。
1946年通过的第一个关于人体实验的国际文件()
2011年3月29日,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我国()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938年,德国科学家在用慢中子轰击铀核时,首次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并放出新的中子。这位科学家是()。
居里夫人发现了铀裂变。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及其助手斯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原子核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6年,我国物理学家()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