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的答案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Z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问题: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策论有哪些?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问答题
2022-09-22 00:39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化学理论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理论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3)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的学习策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教学设计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三年级的周老师是位新老师,他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环节,严格按照设计的环节进行授课,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实施与设计环节有些不同,一旦出现意外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于是,周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必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发挥.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创新。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一位化学教师在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学生互动效果不好,原因是她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请你以“元素周期律”为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问题。(2)请说明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由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以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为代表进行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同一周期中,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又是如何从金属性很强的碱金属变化到非金属性很强的卤族元素的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问题1】我们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讲解】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其实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元素周期律,还是要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就先来回顾一下电子层的含义并介绍其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教材第13页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教材第13页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ZN2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32。 【问题2】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还引起了其他哪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们以前18号元素为例进行学习。那么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 【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表格1,写出元素周期表1-18元素符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教师】完成表格2中电子层数及最外层电子数。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的变化,对于行与行之间元素的性质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就称作周期性变化。所谓周期性,就是一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且具有其规律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现象或者事件,具有其规律性或者是周期性变化的。例如,在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从周一到周日七天为一星期,比如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七天后还是星期四。 【总结】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结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呢?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给出主要化合价,分析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略 【教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引起了它们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接下来,请大家再看看它们的原子半径,这里给出了第二、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数据。由于第一周期只有氢、无所谓变化规律,故不讨论。 【学生观察数据并分析】略 【教师】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讲解】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总结归纳】(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Ⅳ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 【结课】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探讨呢?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略 问题: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策论有哪些?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理论知识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可采用哪些学习策略?
王老师被选为14年新教师培训的指导老师,在培训过程中他准备把教学技能分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讲解、教学反思等几个部分进行培训,并在分开培训的时候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进行,若要严格遵循这个原则王老师需要做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张老师"传统工业区"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复习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鲁尔工业区区位特点、衰落原因、综合整治措施→得出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呈现辽中南工业区案例→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发展滞后原因、整治措施→辽中南案例的总结评价。 分析传统工业区案例--鲁尔工业区之后,再呈现类似案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材料。 将学生分成四组,设置解决主题的四个不同核心问题,让学生利用鲁尔区案例得出的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展开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分析和讨论。 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评价、分析、讲解、拓展,最后归纳案例,指出分析案例要从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和空间(不同地区)两个视角来认识、理解、应用地理原理,同时指出不能仅由一个案例来理解原理,以免"以偏概全",因为案例尽管典型但还是有局限性的。该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步骤?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要求: (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波尔的原子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元素周期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学时间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最大化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学术学习时间是学生花费在学业任务上并取得成功的时间)。下面关于课堂时间的利用,一定属于学术学习的是()。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
刘老师是学校的模范教师,她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总会先和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大家的学习准备情况,然后才会设计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体现了刘老师遵循了教育过程中(  )。
论述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展示了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相关题目
导课是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环节,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为此需遵循一些原则。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导课的组织原则?()
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从这个过程中,你认为门捷列夫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了下列哪一种联想类创新方法。
某老师在《文具设计》一课中,展示实物并利用教具呈现设计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管理会议、集中授课、主题演讲会、文化研究会、文化讲座、传帮带、观看专题影片、案例故事学习、角色扮演、拓展培训、参观学习等属于培训设计与执行中的( )里面的内容?
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 )
门捷列夫主要运用( )等方法,对六十三种元素的性质和原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导课是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在教学安排的起始阶段便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导课的组织原则的是()。
6m拉梯由上节梯、下节梯和()组成。
教学设计的优越性: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学习者的特点;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了()系统的有效使用。
案例:新上岗的音乐教师张老师,在“音乐鉴赏”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1)上课之前安排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2)采用情境教学,引入新课;(3)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游戏环节;(4)教师对准备的课件做了精彩的解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积极活跃。你对张老师课堂环节的安排有何看法?
()是老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方式。
()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代表作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等。
根据此老师的教学设计,请写出一个大致教学过程。(8分)
设计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教学,老师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于元素周期律,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关于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元素周期律,不正确的说法是
教学设计的优越性: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学习者的特点;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了()系统的有效使用。
阅读下面案例请你运用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教师的行为。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