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的答案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科选自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本课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导入语。2.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本。3.请为本节课设计两道探究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另请简要说明设计目的和答案。

问答题
2022-09-22 03:43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2.【参考答案】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师: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明确:闲适、轻松、自如。一、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板书:泰然从容)二、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哪个字最关键?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三、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师: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生: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四、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生: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3.【参考答案】第一题: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目的: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答案: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数囊括。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第二题: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目的: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答案:“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相关题目
(教学设计题)苏轼词两首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并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两首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5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品味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 √此回答正确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科选自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本课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导入语。2.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本。3.请为本节课设计两道探究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另请简要说明设计目的和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关于园林玫瑰,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25~128 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25~128 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29~132 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34~137 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38~140 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科选自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本课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导入语。2.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本。3.请为本节课设计两道探究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另请简要说明设计目的和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25~129 题
(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38~140题。
(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37~140题: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33—136题。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5—127题。
(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8—132题。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5~128题。
(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9—132题。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l29—132题。
(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33—135题。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