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的答案

[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1)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原文(略)。(2)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的目录(略)。(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学生情况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试选择适合于课本的教学方法。(5)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问答题
2022-09-22 03:47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1)硝酸的性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硝酸的工业制法和硝酸的用途;能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含氮氧化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端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4)可以通过开展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自己推测硝酸的性质,然后进行验证和分析。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弱,可采取氮的氧化物性质回顾的方式逐渐引导。此外,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所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5)分组实验用品准备:浓硝酸、稀硝酸、铜、铁、铝片、针管、温度计、镊子。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选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适合的化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中学化学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 (2)以"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例,说明怎样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背景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取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如图3-3所示),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你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 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等知识。 问题: (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背景材料: 某教师按着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问题: (1)本部分内容属于高中化学教材()模块的内容。 (2)本教学片段的教学效果不佳,试说明原因。 (3)结合课程标准,简述教师应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部分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ol/(L·min)。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2-5】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的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 要求: (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3)写出实验2-5的现象。 (4)由上述发生的反应可得出什么结论? (5)给本节课设计一个板书。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建议】①查阅资料: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 ②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部分片段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甲烷的氧化反应 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kJ热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1.你从实验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从所得实验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要求: (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3)写出科学探究的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式。 (4)由上述发生的反应类型是哪种,并说出其概念。 (5)给本节课设计一个导入方式。
背景材料: 材料一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呈现内容。 思考与交流 (1)硫酸、硝酸、盐酸都是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与酸的通性有什么关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硝酸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与铜发生反应。 氮元素是一种能表现多种化合价的元素。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氨(N为-3价)可以被氧化成多种价态。在硝酸中,氮元素是+5价,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如碳、硫等)及某些有机物(如松节油、锯末等)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硝酸中+5价的氮得电子,被还原成较低价的氮。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金属如铁、铝等虽然能溶于稀硫酸或稀硝酸,但在常温下却可以用铁、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这是因为他们的表面被浓硫酸或浓硝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燃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四学生情况 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 问题: (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试选择适合于本课的教学方法。
阅读下列四个有关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实验探究】铜片和锌片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导线中间连入一个电流计),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图4),观察现象。 【学与问】根据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与铜的活动性比较,锌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选出。这一变化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实践活动】 目标: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等)、电流表、500ml烧杯。 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及记录: 试说明化学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针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 (4)设计教学板书。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背景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某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哪些? (2)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大气压”的内容要求为: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大气压”一节关于“大气压的测量”设计了如下实验: 大气压的测量如图9.3-3,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mm。把玻璃管倾斜,竖直高度差不发生变化。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压强和液体压强等知识。 任务: (1)写出影响大气压强的几个因素。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大气压”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背景材料: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问题: (1)化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相关题目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以上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铁制品的保护方法。
(2)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设计教学。

课题:“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本节主要内容介绍:①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②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目:(1)完成教材分析。(2)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3)简要设计教学过程。

请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必需的基本分析具体包括:
(1)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4)教学过程设计。

下列建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属于有机材料的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要求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化学反应限度"教学的导入过程: 【引入】媒体展示"工业上制硫酸的部分生产流程示意图" 【提问讨论】1.NaOH溶液有什么用途? 2.通入O2是足量的,经过接触室的充分反应,为什么尾气中还有SO2这种气体?(学生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导出"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类型有哪些? (2)在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教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l》的目录(略)。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利用铁及其化合物的图片引入,阅读教科书“资料在线”栏目。 教学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铁元素有3种价态。 教学活动3:阅读“方法导引”栏目内容.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教学活动4:学生阅读“工具栏”内容,思考如何鉴别二价铁与三价铁,教师演示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教学活动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转化的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6:学生分成3个大组(2人为1小组),分别完成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的实验。 教学活动7:教师总结实验现象,总结Fe、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学生课下完成课后习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材料。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3.决定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因素 (1)微观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宏观 化学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能的应用 1.利用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 2.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问题: (1)写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一个运用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问题: (1)化学学科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都有哪些? (3)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1)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原文(略)。(2)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的目录(略)。(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学生情况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试选择适合于课本的教学方法。(5)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除了材料中已用课堂导入方案,请列举一种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案例。 (4)对(3)题中化学课堂导入案例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模块组成(见下图),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方面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 (2)举几个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浮力”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浮力”一节中关于“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内容如下: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我们采用称重法测浮力,所用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长方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的相关知识。 任务:(1)写出浮力的定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要求: (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某青年教师按照校内著名化学特级教师“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2)请列举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