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雨巷》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借鉴。
《雨巷》吸收了中国传统诗艺的多种表现手法。首先诗人化用中国传统的意境表现手法,以孤寂凄清之境来负载或呈现自己的落寞凄苦之意,从雨巷之中我们不难体会出李商隐的绵邈,李煜的哀愁,李清照的愁苦,贺铸的凄迷。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东方的意境手法与西方的象征手法融为一体。其次诗人化用或借用了中国传统的比兴,比喻的手法。以“女”象征理想和追求,或以美女来比附追求理想,坚持正义,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表现手法。除比兴之外,诗人还成功化用了以丁香喻愁苦哀怨这一古老的比喻。在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古代诗人的诗词中“丁香”作为一独立的喻体存在,而在《雨巷》中,“丁香”与“姑娘”异质同构,合为一体。诗人反复渲染丁香的柔弱,“颜色”,“芬芳”,“忧愁”,以此来强化“姑娘”的愁苦,缥缈,进而以此来外化自己的凄苦哀怨,彷徨惆怅。
《雨巷》在结构和意蕴设计方面也借鉴了古典诗歌和传统民歌。“三江”韵部贯穿全篇,不仅尾韵始终如一,而且成为全篇音响的主旋律。全诗四十多行,属于相邻的“江,元,寒”韵的字就有60多个。为了加强作品的音乐性,诗人还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复沓,回环的手法。诗人让“彷徨”,“悠长”,“姑娘”等音色圆润而响亮的字眼反复出现,而首尾两节重复又造成了一种音韵波动回荡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主旋律。
中国文学自1937年抗日战争以来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二是“解放区文学传统”。这两个传统又称( )。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