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目
TAGS
首页
/
题库
/
[单选题]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的答案
搜答案
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单选题
2022-01-02 15:23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林业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标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历史学
感兴趣题目
从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
1956年底我国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在()
1956年底我国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不能算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才能算做标志?
简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材料1 ①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②1953年至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 ③1957年至1978年: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成为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④1978年至1988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新时期以增量改革为基本特征,所谓增量,主要是指在原国有经济中逐步发展新的非国有的经济成分。 ⑤1989年至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体制的各项重大原则,在所有制结构上鲜明地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 ⑥1998年至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后,按照“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我国一方面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公有制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收缩、质量上逐步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不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继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材料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主权原则,无论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其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并为我国以后几部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模式。 1975年宪法:1975年全国人大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与1954年宪法相比,1975年宪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次大倒退。 1978年宪法:1978年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但它也没有摆脱极左思想的影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是一部很不完善的宪法,后来,这部宪法又进行了两次修改。 1982年宪法:突出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精神:(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坚持改革开放。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行宪法的修改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 1988年通过了2条宪法修正案。1993年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1999年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2004年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宪法不断修正,适应了正在发展变化的社会状况。 我国宪法修订和施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宪法本身不是停滞不前的,它应该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及时根据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 结合材料1,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1 ①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②1953年至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 ③1957年至1978年: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成为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④1978年至1988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新时期以增量改革为基本特征,所谓增量,主要是指在原国有经济中逐步发展新的非国有的经济成分。 ⑤1989年至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体制的各项重大原则,在所有制结构上鲜明地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 ⑥1998年至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后,按照“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我国一方面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公有制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收缩、质量上逐步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不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继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材料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主权原则,无论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其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并为我国以后几部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模式。 1975年宪法:1975年全国人大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与1954年宪法相比,1975年宪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一次大倒退。 1978年宪法:1978年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但它也没有摆脱极左思想的影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是一部很不完善的宪法,后来,这部宪法又进行了两次修改。 1982年宪法:突出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精神:(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坚持改革开放。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行宪法的修改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 1988年通过了2条宪法修正案。1993年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1999年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2004年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宪法不断修正,适应了正在发展变化的社会状况。 我国宪法修订和施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宪法本身不是停滞不前的,它应该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及时根据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 结合材料2,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
我国宪法以()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相关题目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其中1953-1957年属于()。
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其中1953-1957年属于(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标志着()的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因为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时间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是在1949年。
1996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 )作为“九五”时期及其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
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经济制度,是由()决定的。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决定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题库考试答案搜索网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