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单选题]患者,女,54岁,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的答案

患者,女,54岁,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同侧腋下淋巴结1/18,免疫组化:ER(-),PR(-),Her(+)。肝肾功能正常。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多西他赛。下列关于多西他赛的描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2021-12-23 14:24
A、属于半合成紫杉类抗肿瘤药物
B、作用机制是影响微管蛋白装配、干扰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C、在相当剂量下,抗肿瘤作用比紫杉醇高1倍
D、多西他赛抗肿瘤谱和紫杉醇相同
E、典型不良反应是骨髓功能抑制、脱发、过敏反应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患者,女性,65岁,洗澡时发现右乳外上近乳头处有一肿物。既往体健。查体:右乳外上近乳头处2cm×1.5cm质硬肿物,肿物局部皮肤稍凹陷,无压痛,边界尚清,腋窝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针吸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目前最恰当的术式是()
患者女,52岁。发现右乳包块5天。查体:质地硬,表面不光滑。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护士指导患者术后行功能锻炼的要点,其中不包括()
患者,男,54岁,右舌缘溃疡5个月不愈,全身一般情况良好。门诊活检诊断为"舌鳞状细胞癌(Ⅱ-Ⅲ级)"。经专家门诊详细检查后诊断为"右舌缘鳞状细胞癌(T3N2aMO)"。T3的含义是指肿瘤浸润的最大直径()
患者女,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cm×1.5cm×1.5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cm×2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放射治疗的部位为()。
患者女,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cm×1.5cm×1.5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cm×2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对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的合理处理为()。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乳外上象限肿块1年,近半月来增大明显而就诊。体格检查:右乳外上象限扪及约2cm×3cm大小的肿物,肿物固定,右侧腋下可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活动尚可,约0.5cm×1cm大小,B超提示:右乳癌、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余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术前穿刺活检提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ER(+)PR(+)。目前考虑拟采取的手术方式是()
患者女性,51岁。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右腋窝淋巴结3/8转移。术后右胸及右腋窝放疗1疗程,化疗5疗程,均于一年前结束。除定期体格检查、复查肝脏、腋窝及颈部超声、肺部CT及骨显像外,应优先检查的肿瘤标志物是()。
患者,女性,65岁。右侧乳房片状浸润性红斑、表面有轻度糜烂和结痂,病程慢性,无异常物质接触史,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示:表皮Paget细胞。该患者诊断应首先考虑()。
患者女,56岁,1个月前行左侧乳腺癌区段切除+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2cm×1cm,中度分化,腋淋巴结转移3/15。免疫组织化学:ER(++),PR(-),HER-2(+++)。既往冠心病病史15年。ECG:窦性心律,ST段轻度改变。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首选的辅助治疗方案为()。
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最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

患者女,48岁,因“左乳内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肿物活动度差,触诊及B型超声均未发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其姐患乳腺癌,母亲患卵巢癌。术前乳腺内肿物粗针穿刺组织病理诊断浸润性癌,行乳房切除手术。大体检查:乳腺肿瘤呈圆形,2.9 cm×1.9 cm×1.8 cm,边界清楚,质软,切面灰白色。

最不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患者女,48岁,因“左乳内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肿物活动度差,触诊及B型超声均未发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其姐患乳腺癌,母亲患卵巢癌。术前乳腺内肿物粗针穿刺组织病理诊断浸润性癌,行乳房切除手术。大体检查:乳腺肿瘤呈圆形,2.9cm×1.9cm×1.8cm,边界清楚,质软,切面灰白色。

最不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相关题目
女性,42岁,左乳房外上象限4cm×3cm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多个肿大融合,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13枚腋窝淋巴结中4枚阳性示阳性,ER++,PR-,Her-2/neu-,该患者的临床分期考虑为()。
45岁男性,双侧乳腺增大,镜下见乳腺导管增生,导管周围为黏液性间质,小叶结构很少,应诊断为()
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全为恶性肿瘤。( )
女性,65岁,腹痛,腹部包块;左卵巢见直径18cm实性肿物。镜下见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样成分,有少许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该病例应诊断为()。
女,22岁。发现左乳下方肿块,活动,光滑,与皮肤无粘连,2个月来,肿块无明显增大,腋窝淋巴结阴性,有乳癌家族史。乳腺钼靶示弥散沙粒样钙化,病理证实为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为小叶原位癌,部分为浸润性小叶癌,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患者女性,45岁,右乳外上象限包块1年,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女性,45岁,右乳外上象限包块1年,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该肿瘤发生了何种改变()
患者,女,54岁,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同侧腋下淋巴结1/18,免疫组化:ER(-),PR(-),Her(+)。肝肾功能正常。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多西他赛。下列关于多柔比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患者,女,54岁,诊断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同侧腋下淋巴结1/18,免疫组化:ER(-),PR(-),Her(+)。肝肾功能正常。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多西他赛。下列关于多西他赛的描述,错误的是()
女,22岁。发现左乳下方肿块,光滑无粘连,2个月来,肿块无明显增大,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钼靶示弥散沙粒样钙化,病理证实为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为小叶原位癌,部分为浸润性小叶癌,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乳腺癌患者其乳腺包块大小约5cm×5cm,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查淋巴结见转移癌(8/20),肺部X线检查发现转移灶。此病变为哪一期()
属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癌的是()
患者女,43岁,未绝经,1个月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4/20。免疫组织化学:ER(++),PR(-),HER-2(++)。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可选择()。(提示辅助化学治疗过程中停经。)
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于2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Ⅲ级,2.5cm×2.0cm×2.0cm,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0/32。全面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后接受6个周期的紫杉醇(泰素)和表阿霉素化学治疗,后定期随访。该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的概率为()。
乳腺癌患者其乳腺包块大小约5cm×5cm,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查淋巴结见转移癌(8/20),肺部X线检查发现转移灶。此病变为哪一期()。
在冷冻切片中最易与乳腺浸润性癌混淆的是()
患者女性,51岁。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右腋窝淋巴结3/8转移。术后右胸及右腋窝放疗1疗程,化疗5疗程,均于一年前结束。为进一步鉴别肝左外叶放射性分布局灶性异常浓聚灶为转移性病变抑或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病变,应首选的肿瘤标志物是()。
患者,女,20岁,甲亢,甲状腺中度肿大,浸润性突眼,治疗宜用()
患者女,45岁,29个月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3/20。免疫组织化学:ER(++),PR(-),HER-2(+)。术后完成4个周期AC辅助化学治疗,后行TAM辅助内分泌治疗。近日复查骨扫描发现右侧髂骨翼单发放射性浓聚。无骨痛症状。下一步治疗考虑()。(提示患者后续接受戈舍瑞林+来曲唑解救内分泌治疗,复查可见明确骨质修复。治疗过程中监测骨密度提示轻度骨质疏松。)
患者女,45岁,29个月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3/20。免疫组织化学:ER(++),PR(-),HER-2(+)。术后完成4个周期AC辅助化学治疗,后行TAM辅助内分泌治疗。近日复查骨扫描发现右侧髂骨翼单发放射性浓聚。无骨痛症状。后续系统治疗可以考虑()。(提示骨活检:骨组织中可见腺癌细胞浸润。结合病史考虑为乳腺癌转移。)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