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的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问答题
2021-12-26 18:53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十二万万五千万人”:被压迫民族。“二万万五千万人”:压迫民族。(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3)孙中山认为中国等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推翻压迫民族的统治,获得民族解放。但是英俄两国出现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所以特别强调民族主义。(4)经济全球化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造成一定冲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街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已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产生了什么危害?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第 139~140 题。 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神话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甲回答:"古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首先角度对教师的"点评"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加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材料二: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⑴材料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指什么?写出一例抗日战争期间的战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态度,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街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已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在广州市郊创办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 材料四: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后新开放的通商港口中,最重要的是上海„„上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居于特殊的地位,它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最大的桥头堡垒。 材料二(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双方在上海正式签订并发表《联合公报》„„《联合公报》的发表,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开始走上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为以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4)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历程。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从这一发展历程中得到的认识。
相关题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珍爱生命,反对战争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二右图反映的是某条约的签订场景
材料三„„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

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材料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材料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中学,新生开学时没有编快慢班,但经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第二学期编了快慢班。问题:你对该中学的做法有何看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举行。
1924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确定了()三大政策。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21~23 题: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图三中的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不止。在110年前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来他又致力于创建新型的革命军队,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驱除鞑虔,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根据材料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哪一内容是解决土地问题?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校长是()。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材料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中国)“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的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之处是( )。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1)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