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的答案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问答题
2021-12-28 15:04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
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
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
不同点是:
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
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试题解析

相关题目
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关于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以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月的该突触活动增强”属于()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促使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离子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一切小离子(包括Cl-、K+,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去极化。
发生突触后抑制时,在突触后膜上可产生。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哪一类型的突触()
既可作突触前抑制,又可作突触后抑制的递质是γ-氨基丁酸
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关于突触后电位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被称作()。
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递质是()。
既可作突触前抑制,又可作突触后抑制的递质是γ-氨基丁酸。()
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与之相关的离子通道是()
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时,突触后膜出现的电改变是()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