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的答案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问答题
2022-03-25 23:14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相关题目
教师通过参加专题培训班、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等方式,不断追求新知,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做到与时俱进。这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属于()。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教师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和()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比较。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什么?
简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
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两者是()关系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现代教学论更主张和强调( )。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民俗宗教论包括基本理论、发生论、功能论、应用论、比较论和()等。
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
循环扩展论和螺旋扩展论
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人际交往的理论包括()、自我成长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论和得失论等。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