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单选题]区别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最主要是根的答案

区别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最主要是根据()

单选题
2021-09-15 17:24
A、细胞核染色质粗细
B、细胞核的大小
C、细胞体的大小
D、细胞核凹陷程度
E、细胞浆中颗粒的多少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男性,27岁。恶寒、高热,伴咳嗽、气急3d。体温39.8℃,肝、脾不大。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70×109/L,早幼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04,晚幼粒细胞0.07,杆状核细胞0.10,分叶核细胞0.72,可见中毒颗粒,淋巴细胞0.06,血小板180×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多,以晚幼粒和杆状核为主,原粒+早幼粒细胞0.0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0.94,积分324分。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化学技术、__________、遗传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男48岁,体检时发现脾肋下6cm,化验:血红蛋白164g/L,白细胞150×10/L,分类:中幼粒细胞0.06,晚幼粒细胞0.11,杆状核细胞0.23,分叶中性粒细胞0.31,嗜酸粒细胞0.07,嗜碱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17,血小板552×10/L,NAP(-)最有可能的治疗是()
男48岁,体检时发现脾肋下6cm,化验:血红蛋白164g/L,白细胞150×109/L,分类:中幼粒细胞0.06,晚幼粒细胞0.11,杆状核细胞0.23,分叶中性粒细胞0.31,嗜酸粒细胞0.07,嗜碱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17,血小板552×109/L,NAP(-)最有可能的治疗是()
男48岁,体检时发现脾肋下6cm,化验:血红蛋白164g/L,白细胞150×109/L,分类:中幼粒细胞0.06,晚幼粒细胞0.11,杆状核细胞0.23,分叶中性粒细胞0.31,嗜酸粒细胞0.07,嗜碱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17,血小板552×109/L,NAP(-)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某男,42岁,患者因低热、消瘦、乏力及食欲减退来医院就诊。触诊有胸骨压痛和脾中度肿大,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数可高达60×10/L,主要为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细胞。原粒细胞不超过5%,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血中偶见幼红细胞。骨髓象:粒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12:1,原粒细胞5%,早幼粒7%,中幼粒占21%、晚幼粒25%和杆状核粒细胞31%,分叶核13%。染色体检查可见t(9;22)(q34;q11)染色体。试分析该病例。

患者,男性,63岁,自感体重明显减轻,伴乏力明显,食欲明显减弱,并自己发现左上腹饱满且扪及质地较硬的“包块”,在门诊就诊。家族史:父母、兄弟及儿子均健康。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心、肺检查无异常。肝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表面光滑、无触痛,浅表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血象:Hb95g/L,RBC3.0×1012/L,WBC101.2×109/L,PLT148×109/L,早幼粒细胞2%、中性中幼粒细胞27%、中性晚幼粒细胞17%中性杆状核细胞12%、中性分叶核细胞33%、嗜酸性粒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3%,淋巴细胞4%。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为26.9:1。以粒系增生为主占94%,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及杆状为主,可见原始粒细胞,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红系增生受抑。细胞化学染色:碱性磷酸酶阳性率0.05。染色体检查:46XY,t(9,22)(q34:q11)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根据以上病例,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男性,40岁,因发热就诊。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30×109/L.分类显示:中性中幼粒细胞10%,中性晚幼粒细胞1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0%,淋巴细胞为10%,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为3%。血小板为95×109/L,NAP积分为0分,该病历最可能诊断的是()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男性,36岁,体检发现外周血Hb98g/L,RBC3.02×1012/L,WBC51.2×109/L,其中早幼粒细胞2%、中性中幼粒细胞15%、中性杆状核细胞24%、中性分叶核细胞39%、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7%、淋巴细胞9%,PLT432×109/L,肝轻度肿大,脾明显肿大该患者最有可能的疾病诊断()
女性,35岁,面色苍白,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半年。检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2%;胸骨柄穿刺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以晚幼红细胞及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重度核左移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时,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
相关题目

患者,男,32岁,因腹胀就诊,查体脾脏增大至脐下,质地坚实,表面光滑,切迹明显,无压痛,血象检查白细胞为80×109/L,杆状核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增多,骨髓象见各系细胞极度增生,以粒系为主,粒:红比例增至30:1,最可能的诊断

幼稚阶段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早幼、中幼和晚幼三个阶段的细胞见于(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  )。
临床血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
一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伴有中毒性改变,推测核像改变最可能为(  )。
区别中性中幼、中性晚幼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时,最重要的标志是(  )。
在形态学上,中性中幼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简述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的临床意义。
区别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最主要是根据()
男性,40岁,因发热就诊。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30×109/L,分类显示:中性中幼粒细胞10%,中性晚幼粒细胞1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0%,淋巴细胞为10%,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为3%。血小板为95×109/L,NAP积分为0分,该病历最可能诊断的是()
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85%,早幼粒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红系占8%,诊断()
社区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最主要区别是()。

患者,男性,62岁,因低热、乏力、左上腹部饱胀就诊。查体,脾肋下6cm,质地坚硬,胸骨压痛明显。Hb为100g/L,WBC为40×10<sup>9</sup>/L,分类示早幼粒细胞4%,中性中幼粒细胞为17%,中性晚幼粒细胞为16%,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为18%,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21%,嗜碱性粒细胞为11%,嗜酸性粒细胞3%,淋巴细胞为8%,单核细胞2%,PLT为130×10<sup>9</sup>/L。

该病例最常见的染色体改变为()
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其中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推测其核象改变最可能为()
幼稚阶段可分为早幼、中幼和晚幼三个阶段的细胞是()。
患者男性,45岁,乏力、体重减轻3个月余。体检:脾肿大明显,肝脏中等肿大,胸骨有压痛。血象:Hb78g/L,WBC50×109/L,PLT135×109/L,中性中幼粒细胞11%、中性晚幼粒细胞16%、中性杆状核胞24%、中性分叶核细胞3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4%,淋巴细胞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酸酶阳性率明显减低确诊本病的最有意义的依据是()
患者男性,45岁,乏力、体重减轻3个月余。体检:脾肿大明显,肝脏中等肿大,胸骨有压痛。血象:Hb78g/L,WBC50×109/L,PLT135×109/L,中性中幼粒细胞11%、中性晚幼粒细胞16%、中性杆状核胞24%、中性分叶核细胞3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4%,淋巴细胞6%。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酸酶阳性率明显减低该患者骨髓象检查不会出现下列何种情况()
患者女,57岁。患糖尿病10年,高热1周前来就诊。实验室检查:Hb106g/L,PLT412×109/L,WBC38×109/L,中性中幼粒细胞0.10,中性晚幼粒细胞0.1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34,嗜酸粒细胞0.01,嗜碱粒细胞0.01,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4,成熟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和空泡。为明确诊断需做的检查有()
男性,36岁。因咽痛、低热就诊。化验血红蛋白115g/L,白细胞62×109/L,血小板420×109/L,白细胞分类:中幼粒0.14(14%),晚幼粒0.16(16%),杆状核0.10(10%),嗜酸性粒细胞0.05(5%),嗜碱性粒细胞0.02(2%)。体检时最易发现的体征是()
男性,26岁。健康体检时发现脾肋下4cm,转门诊检查。化验:Hb11Og/L,WBC62.5×109/L,血小板310×109/L,骨髓涂片增生极度活跃,原粒0.04(4%),早幼粒0.05(5%),中幼粒0.25(25%),晚幼粒0.31(31%),杆状核0.15(15%),分叶核0.12(12%),嗜酸性粒细胞0.05(5%),嗜碱性粒细胞0.03(3%)。()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