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背景材料: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的答案

背景材料: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H+和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H+、CH3COO-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c(H+)=0.001mol/L,大约只有1%电离。 问题:(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3)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

问答题
2022-09-21 23:49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教师设置认知冲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利用化学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②利用图表等数据信息,制造认知冲突。
③利用STS素材,制造认知冲突。
④利用化学史,制造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以实验事实为证据素材,促使学生从溶液中的微粒的角度认识弱电解质,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认识方式。
(3)学生在学习钠、铝、铁、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化学性质(或反应)的同时,应形成认识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基本角度,即从物质所属类别及其通性和氧化性、还原性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其基本思路如下: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根据建筑材料的化学成分,建筑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背景材料: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H+和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H+、CH3COO-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c(H+)=0.001mol/L,大约只有1%电离。 问题:(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3)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材料。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3.决定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因素 (1)微观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宏观 化学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能的应用 1.利用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 2.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问题: (1)写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一个运用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问题: (1)化学学科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都有哪些? (3)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除了材料中已用课堂导入方案,请列举一种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案例。 (4)对(3)题中化学课堂导入案例进行评价。
背景材料: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问题: (1)请举例说明,化学课程是与生产、生活等实际息息相关的。 (2)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与实际相联系?
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鉴别”知识过程中,联系生活,使用了以下素材: 2007年2月16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城管队在一出租民房内查获了大量用工业盐制作肉制品的黑窝点。以此为背景,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知识:已知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NO2,NaNO2能与HI反应生成NO、I2、NaI和H2O,要求同学们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以鉴别NaNO2和NaCl2,可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KI淀粉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⑥白酒。 问题: (1)写出上述NaNO2与HI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物质是()(填序号)。 (3)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应当利用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哪些素材来创设情境?
背景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取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如图3-3所示),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你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 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等知识。 问题: (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础的化学知识。(2)请列举3个初中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化学技能。(3)请列举中学化学中3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
【化学(师范)专业回答此题!】基于物理化学(一)的学习情况,请您对下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3.了解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理论在工业生成、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学会使用化学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解决科学与实践中的问题,加深对先行课程的理解,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方法。能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将物理化学理论与中学教学、生产、科研等实际应用相结合。____
背景材料: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问题: (1)化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相关题目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以上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知识,分析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铁制品的保护方法。
(2)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设计教学。

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是造成其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通常需研究( )
石膏,用于建筑材料生产的石膏,包括()和化学石膏。
钻孔灌浆材料可根据裂缝的()等,选用水泥、沥青和化学材料。
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这属于化学实验的()功能。

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是造成其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通常需研究(   ) 

胶凝材料按化学组成分()和()。
按材料组成物质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将建筑材料分为()类。
材料的吸湿性大小决定材料本身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
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
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方法来分析鉴定,下面方法中()不能分析或鉴定材料的化学成分。
材料化学性质决定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和()。
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筛板可分为化学合成材料和()材料筛板。
建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建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建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下列建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属于有机材料的是()。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