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的答案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问答题
2021-09-07 20:54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乐器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音乐能力的测试包括综合音乐能力测试和()。
无限音乐俱乐部资费分为()、()、()、普通会员(),高级会员()。
约翰·凯奇演奏《4分33秒》是无声音乐,其主要目的是表明一种音乐观念,即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课题名称】《无标题音乐的欣赏》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两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赫、肖邦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②能初步领会无标题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 ③总结出进行无标题音乐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①欣赏《C大调前奏曲》,并从中领会“音乐的自律美”。②欣赏《c小调练习曲》,并从中体会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的自律美”,即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欣赏、启发、分析等方法。 【教学工具】钢琴、录音机、DVD、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结前几单元作品欣赏体会借助其他艺术,音乐间接具有“音响造型”与“音乐描述”的可能,但并非其所长,故音乐最擅长表达情感。 (2)引入新课对于无标题音乐,不可能在每部作品中去寻找音乐形象的具体对应物,否则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会因流于表面而受到局限,由此引入新课“无标题音乐欣赏该从何处入手”。 二、新课 (1)【板书】《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①作者简介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沉重、含蓄而又略显暗淡,充分体现了一种精神。 ②《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是巴赫的代表作,其内容包括前奏曲与赋格曲。 ③作品简析《C大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无标题音乐,是从没有升、降号的调性--即C大调开始,流动的“分解和弦音型”始终贯穿全曲,使音乐具有平静而明朗的抒情色彩。 ④欣赏音乐(教师弹奏) ⑤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自律美”。 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音乐正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方式,即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的变化来实现人们对于美的体验。 ⑥欣赏《圣母颂》。 ⑦小结:因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当从体会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入手。 (2)【板书】《c小调练习曲》(肖邦、作品10) ①由练习曲分类引入第二首欣赏作品。 ②作者简介:肖邦,波兰音乐家,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受波兰民族斗争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③《c小调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学生朗读) ④分段欣赏,教师分析。(略) ⑤完整欣赏。 【思考】音乐整体的基调是什么?它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情感触动? 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整首音乐大气磅礴,在昂扬、激奋的音乐基调中,我们感受到一股具有强烈号召性和斗争性的冲击力量,即“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⑦小结:音乐通过自身表达了一种精神内涵,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还应该从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入手,同时,了解作者及作品本身的知识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 三、总结 (1)知识总结:小结本课内容。 (2)方法总结: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从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了解有关作品本身的知识,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音乐。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月之故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教师演唱--《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视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视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2)视唱第四段乐谱;(3)视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在音乐课《大海啊,故乡》的课堂上,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五线谱,并在相应的音符下加入了捻指、拍腿、拍手、跺脚等动作,让学生通过这种声势练习掌握曲中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教师采用的音乐教学法是(  )。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是指以()为主要内容的音乐常识教学。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中学音乐课一般分为单一课和()。
音乐唱游课应体现“动中学、()、()”的指导思想。
相关题目

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其中高级形式是( )。

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着重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分析,让他们尽可能的掌握多的音乐基础知识。
陈蓓蕾老师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玩中学,这种教学被称为音乐()
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目前的音乐教学模式,应当是在新课程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类型,它大体可分为()。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非洲歌舞音乐》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与退役军官及其儿女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的音乐故事片。
第 31: 6 陈蓓蕾老师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玩中学,这种教学被称为音乐()

分析歌曲《月之故乡》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根据对《沂蒙山小调》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针对《歌唱祖国》设计一课时的初中演唱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课题名称】《无标题音乐的欣赏》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两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赫、肖邦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②能初步领会无标题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
③总结出进行无标题音乐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①欣赏《C大调前奏曲》,并从中领会“音乐的自律美”。②欣赏《c小调练习曲》,并从中体会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的自律美”,即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欣赏、启发、分析等方法。
【教学工具】钢琴、录音机、DVD、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结前几单元作品欣赏体会借助其他艺术,音乐间接具有“音响造型”与“音乐描述”的可能,但并非其所长,故音乐最擅长表达情感。
(2)引入新课对于无标题音乐,不可能在每部作品中去寻找音乐形象的具体对应物,否则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会因流于表面而受到局限,由此引入新课“无标题音乐欣赏该从何处入手”。
二、新课
(1)【板书】《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①作者简介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沉重、含蓄而又略显暗淡,充分体现了一种精神。
②《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是巴赫的代表作,其内容包括前奏曲与赋格曲。
③作品简析《C大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无标题音乐,是从没有升、降号的调性--即C大调开始,流动的“分解和弦音型”始终贯穿全曲,使音乐具有平静而明朗的抒情色彩。
④欣赏音乐(教师弹奏)
⑤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自律美”。
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音乐正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方式,即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的变化来实现人们对于美的体验。
⑥欣赏《圣母颂》。
⑦小结:因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当从体会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入手。
(2)【板书】《c小调练习曲》(肖邦、作品10)
①由练习曲分类引入第二首欣赏作品。
②作者简介:肖邦,波兰音乐家,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受波兰民族斗争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③《c小调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学生朗读)
④分段欣赏,教师分析。(略)
⑤完整欣赏。
【思考】音乐整体的基调是什么?它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情感触动?
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整首音乐大气磅礴,在昂扬、激奋的音乐基调中,我们感受到一股具有强烈号召性和斗争性的冲击力量,即“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⑦小结:音乐通过自身表达了一种精神内涵,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还应该从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入手,同时,了解作者及作品本身的知识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
三、总结
(1)知识总结:小结本课内容。
(2)方法总结: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从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了解有关作品本身的知识,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音乐。

符合县域高级中学贷款条件的公办普通高级中学,其县域综合教育实力应排名居首位,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请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必需的基本分析具体包括:
(1)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4)教学过程设计。

()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

案例:
在《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根据《荒山之夜》这部交响音画所描绘的场景选用先听《聊斋》的片头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谈感受,再分析音乐特点,以此类推到《荒山之夜》的开头音乐。教师提问:“音乐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让学生带着疑问复听音乐。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担任日本NHK交响乐团高级指挥的音乐家是()。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教学课例,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