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抗战的爆发结束了30年代电影的繁荣局面。中国电影被战争分成了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孤岛”、沦陷区等不同部分。由于战争形势下各地区环境的不同,各部分电影在思想和艺术面貌上都很不相同,中国电影出现了空前错综复杂的局面。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绝大部分是服务于民族战争的抗日宣传片。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的电影工作者共拍摄了十几部抗日宣传片,但其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国民党反动派极力压制这些影片的创作,特别是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更加紧了迫害,使抗战影片的摄制几乎完全陷入了停滞状态。
“孤岛”电影工作者在艰难的条件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创作出了少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影片,如欧阳予倩编剧的《木兰从军》、于伶编剧的《花溅泪》、费穆编导的《孔夫子》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们的战斗精神、民族气节和思想艺术追求。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了租界,上海的电影创作也成了沦陷区电影的一部分。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控制的电影事业完全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侵略目的的。沦陷区电影主要分为以长春和上海为中心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它们的运行机制和创作面貌都有相当大的不同。总的来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是战争宣传片还是商业电影,与30年代电影相比,在艺术上都显得粗糙得多。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世界电影成为艺术?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