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多选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的答案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该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多选题
2021-12-29 18:33
A、A.即使是天才,不学习也成不了大器
B、B.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
C、C.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D、D.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A| B| D

试题解析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标签: 中学教育学
感兴趣题目
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为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任何一个组织,凡是有目标、有协调活动,都需要管理。学完课程后,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请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以言情小说家著名的张爱玲只写过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爱情小说,即()。
程颐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讲的是人要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
为什么说开展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案例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烕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案例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柯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案例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结合上述的几个案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材料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材料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材料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请结合上述的几个材料,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言情小说家著名的张爱玲只写过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纯粹爱情小说,即()。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单元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课文导语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研讨与练习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翻译第二自然段。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少年有受教育的(),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到学校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作文提示:  在下面的作文中,你将有35分钟的时间来写一篇短文。  毕业前,你所在的中学要举办一个毕业典礼。在典礼上,你将作为毕业生的代表,面对学校的领导、老师、毕业班的同学和学生家长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请写一篇发言稿,全篇内容不得少于350字。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相关题目

王安石的立法与变法思想包括()。

下列关于王安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王安石在立法和变法方面的思想主要有(   )

请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浓度超过0.15ppm时就能刺激眼睛,使眼睛红肿。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该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塔。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塔。
()梁羽生曾用何笔名写过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
王安忆引起文坛注意的第一篇小说,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信念与梦想,痛苦与欢乐。这篇小说是()
()写过一篇关于张艺谋是秦国人的文章。
宋朝继续改革文风的人是(),他提倡韩愈的道德和文统,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三苏”、曾巩、王安石等散文大家。
朱自清与俞平伯写过一篇同名散文,题为()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和()。
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写过一部小说名叫《娜娜》。
一群大学生在旅馆里喝酒、狂欢。旅馆的招待员对他们说:“你们最好安静一点,隔壁那位先生说他不能继续看书了。”一个大学生说:“你去告诉他,他应该感到惭愧,我5岁就能看书了。”
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什么体散文?()
王安石教育改革期间,编写并推行的学校必读教材是()。
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