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的答案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单元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课文导语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研讨与练习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翻译第二自然段。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问答题
2023-02-02 22:33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2)本文借事说理,写法上详略得当,并且初中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所以将“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3)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东西,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伤仲永》,看看他是怎样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二、翻译课文,解决重点1.对文中的“之”“于”用法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客,“把……当做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利,“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伤,“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三、重点研读,领会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课文采用“闻”一“见”一“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四、情感升华,揭示主旨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五、作业布置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不少于500字。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属于()。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关于园林玫瑰,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案例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烕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案例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柯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案例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结合上述的几个案例,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材料二: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材料三: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材料四: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特尔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请结合上述的几个材料,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某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现场材料安全,减少材料耗费,充分利用资源,判定了本管理制度。 请根据材料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完成相应选项 现场文明施工符合要求的有()。
在经济问题上,司马光的看法与王安石是一致的。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单元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课文导语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研讨与练习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翻译第二自然段。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你的见解。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哥斯达黎加素有“中美洲花园”曹冬柏之称,全国25%的国土被划为国家公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相关题目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阅读期待、开放。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阅读期待、开放。
阅读理解四、阅读理解:共10 题。要求你阅读以下短文,并根据短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 )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文本的钻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我国《施工合同文本》规定,对于具体工程的一些特殊问题,可通过( )约定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该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是文学文本的具体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语境是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所处的具体境遇,包括个体语境和社会语境,下述关联概念()属于个体语境。
对文本文件进行阅读和修改,常使用()程序。
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片断阅读理解三、片断阅读理解:共5 题。要求你阅读以下片断短文,并根据短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第73至第75小题的具体要求,简要回答问题,并将答案转写到答题卡上。
三、阅读理解(36—45题):下面给出一些语段和短文材料,要求考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找出与所给语段或材料内容最相符合的选项。
三、阅读理解(36-45题):下面给出一些语段和短文材料,要求考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找出与所给语段或材料内容最相符合的选项。
文本材料中的文体差异,即强调在写作中对材料的选用要注意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
文本材料中的文体差异,即强调在写作中对材料的选用要注意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
阅读活动不是内在于作品和文本的活动,而是外在于作品的存在和文本的结构之中的活动。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