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的答案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问答题
2022-10-01 14:48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张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要求全班学生自费购买他指定的辅导用书,下列选项中,关于张老师的做法描述正确的是()。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同一过程。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是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关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基于教学评价的理念,某教师开展课堂演讲活动,让同学们分成4组为每一位演讲者打分,最后结合老师自己的评价,综合判定演讲者的分数。 该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注意到新课程改革的什么要求?并试谈一下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背景材料: 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是一个整体,教与学总是同时发生,相伴而行的。有学者观察了两位教师(A为专家型教师,B为新手型教师)关于"化学键"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将所观察的教与学的行为种类的频次和时长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问题: (1)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2)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某老师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时,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后,通常学生齐声回答“对”“不对”“懂了”“是”……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1)请简述课堂提问的功能。 (2)请简述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3)以“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为例,写出1个能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课堂提问。
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
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剧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张老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话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张老师的做法( )。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相关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教师、( )、中学历史教科书、( )是构成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登高》的教学实录,请简要评析教师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同一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案例:新上岗的音乐教师张老师,在“音乐鉴赏”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1)上课之前安排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2)采用情境教学,引入新课;(3)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游戏环节;(4)教师对准备的课件做了精彩的解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积极活跃。你对张老师课堂环节的安排有何看法?
张老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根据富勒和布朗的理论,张老师处在()。
教学过程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教学大纲相对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更强调(),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施加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外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教师施加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外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讲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这是()观点。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由教学原则指导,借助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某新教师听了特级教师张老师的一堂课。张老师开始上课就播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又通过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各自钻研,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初步形成相应能力。总的来说,张老师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阅读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张老师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采用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