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的答案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象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问题: (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问答题
2022-09-21 21:08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2)该课程内容将不同的实验类型,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到丹尼尔电池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能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在解决遇到的问题中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让学生能尝试沿着科学家发现的足迹去体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研究中实验的重要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螺旋式上升的,"活动-建构"循环中进行的,每个循环中都由"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略(完善认知结构)--应用新知识、技能和策略解决新问题--对新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改组认知结构--评价反馈明确学习的方向,进一步提出或发现新问题……"等环节构成,一个个循环层层递进,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借助于一定的教材在师生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包含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材料。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3.决定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因素 (1)微观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宏观 化学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能的应用 1.利用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 2.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问题: (1)写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一个运用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片段。
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背景分析通常不包括()。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除了材料中已用课堂导入方案,请列举一种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案例。 (4)对(3)题中化学课堂导入案例进行评价。
课题:“利用Frontpage2000”本课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新建一个站点以及利用表格来布置网页,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插入表格、字母、动画、背景、音乐、超链接等。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请针对这节课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材的范围?( )
背景材料: 某教师按着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问题: (1)本部分内容属于高中化学教材()模块的内容。 (2)本教学片段的教学效果不佳,试说明原因。 (3)结合课程标准,简述教师应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参加某项社区服务,如果高三年级与高一年级,高三年级与高二年级参加此项活动的人数之比分别为5:3,8:5。则该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最少共有( )人参加该项社区服务。
阅读下列四个有关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实验探究】铜片和锌片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导线中间连入一个电流计),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图4),观察现象。 【学与问】根据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与铜的活动性比较,锌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选出。这一变化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实践活动】 目标: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果汁(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等)、电流表、500ml烧杯。 设计,并动手试验,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及记录: 试说明化学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针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 (4)设计教学板书。
背景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某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哪些? (2)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 考虑到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某高中决定开设游泳课程。李老师负责高一年级的游泳课程教学工作,以下是其中一堂游泳课的教学方案,阅读并回答问题。 李老师是否能完成教学目标,为什么?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田径课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高一(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接力棒20个,田径场一块。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运用阅读法进行教学时,若教材内容比较容易,课本中的叙述又比较详细,可用 ( )的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走进京剧》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九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西风的话》要求:(1)设定目标。(2)确定教学重难点。(3)针对教学目标与难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课题“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加工”教学内容:利用COOLEDITPRO软件和豪杰解霸对视频和音频信息进行加工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请针对这节课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

课题:“利用Frontpage2000”本课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新建一个站点以及利用表格来布置网页,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插入表格、字母、动画、背景、音乐、超链接等。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请针对这节课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桑塔露琪亚》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 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 请问: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当蓄电池存电不足且发电机负荷较小时,发电机发出的部分电能将转化为化学能存入()中。
教学某版语文必修(3)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以下关于该课教学的建议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某版教材语文必修(5)第4单元的课文包括:《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属于教学重点的是()。
某版教材语文必修(5)第4单元的课文包括:《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属于教学重点的是()。
某高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5.2岁、17. 45岁、19.2岁,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6.2岁,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6.7岁。该高中全体学生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
某高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5.2岁、17.45岁、19.2岁,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6.2岁,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6.7岁。该高中全体学生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材的范围?()
学习完某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说屏》等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常见方法,并举例说明,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象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问题: (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某农村小学一年级原来从未开设英语课程。这学期新开设了英语课程。开学一段时间之后,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学习掌握,比以前历届一年级学生都要困难一些,学生常常把拼音和英语字母混淆,多花了不少教学时间,才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阅读以上材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简要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现象。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