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的答案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 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不错。还有吗? 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 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问答题
2022-09-22 03:46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从这位老师能够留出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堂小结,足见对课堂小结的重视程度。从小结内容上看,一方面,这位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同时还存在什么疑问。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反思所学的内容,并口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思考整理所学内容,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学生对所学加深了印象的同时,又为老师提供了信息:哪些是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哪些是这节课没处理好的地方,都为课后或下节课的设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在课程最后让学生思考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话:“你如果能将一张报纸对折38次,我就能顺着它在今晚上爬上月球。”以数学家的一句话结尾,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用所学知识理解这句话,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又为后面等比数列求和埋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一个突出的数学思想是转化与化归中的类比数学思想。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项的推导都是类比等差数列得到的,那么在课堂小结时,也可以告诉学生,等比数列也有着与等差数列类似的性质,请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会有什么性质,让他们举例说明或者证明,为下一节课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发现不是数学家的任务,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生也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发现数学规律。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numpy中创建等比数列的函数是()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已经标准化了的一般数值系列。
为什么在中学教学中,特别重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机床主轴转速等比数列,其公比范围是()。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某老师在教学生使用Excel2003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上,先让学生按照课本例题去操作,学会录入数据和进行数据计算。例题完成后再继续做练习题。一节课结束,老师发现虽然学生一直在做题,但是一般都是死板地照着课文一步步完成,没有学习热情,脱离书本也无法独立操作。该老师经过反思后,发现一节课不应该过多地强调技能锻炼,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老师重新设计方法,让学生制作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单。(1)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老师引入话题,学生在已经掌握了Excel2003基本操作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该如何制作成绩单。(2)遇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解决。(3)成绩单不拘泥于某一种格式,只要完成要求即可。问题: (1)该老师的这种行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修改后的教学方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策略?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 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不错。还有吗? 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 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 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不错。还有吗? 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 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一个具体动作、一节课、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则不能被看作是完整的教学过程。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某老师在教学生使用Excel2003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上,先让学生按照课本例题去操作,学会录入数据和进行数据计算。例题完成后再继续做练习题。一节课结束,老师发现虽然学生一直在做题,但是一般都是死板地照着课文一步步完成,没有学习热情,脱离书本也无法独立操作。该老师经过反思后,发现一节课不应该过多地强调技能锻炼,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老师重新设计方法,让学生制作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单。(1)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老师引入话题,学生在已经掌握了Excel2003基本操作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该如何制作成绩单。(2)遇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解决。(3)成绩单不拘泥于某一种格式,只要完成要求即可。问题: (1)该老师的这种行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修改后的教学方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策略?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是“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
案例:“惯性”概念的教学 新课程对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机械地进行教学。但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却花了很长的时间讲述“惯性”的概念,并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来,然后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了,什么叫惯性。同学们都很紧张,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回答。老师觉得这个很简单,就叫了一位平时颇为头痛的学生,让他来回答。不料这位学生一站起来就问老师:“老师,如果我们居住的地球停止运动了,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下,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老师见课堂秩序一下了乱了,就大声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是让你复述概念。” 请结合生成性课程资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评论。
很多老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往往以一个疑问结束本节的教学,这种结课类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相关题目

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以下内容为某校老师的《对数的性质》的授课实录,请仔细阅读后为本节课设计一个课堂小结。
对数的性质
环节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环节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画对数函数图象及对数函数图象的特征)
环节三:理性认识、发现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取值范围)
环节四:探究问题、变式训练
环节五:课堂小结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
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不错。还有吗?
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
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存在既为等差数列,又为等比数列的数列()
主轴转速数列呈等比数列的原因是什么?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首项为9/3,末项为1/3,则项数为 。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已经标准化了的一般数值系列。
把某一个数列分解成两个等比数列之和,所用的方法是()。
《几何原本》第()卷记录了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
根据规律,等比数列625,125,(),5,括号中应该填()。
根据规律,等比数列3、9、27、(),括号中应该填()。
《庄子・天下》中可以用于递缩等比数列教学的是()。
描述一组等比数列资料的集中趋势宜采用
X62W型铣床的主轴传动系统中,主轴的18级转速值为等比数列,起公比为()
X6123型铣床主轴传动系统中,主轴的18级转速值为等比数列,其公比为()。
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第n项与前n-1项和的差等于5,则此数列前4项之和为:
某老师在设计“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请问这样设计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合适,请你给予改进。
等比数列前三项和为7,积为8,则数列的公比为____.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2,S4=1,则S8=(  ).
数列{an}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且a1,a3,a7为等比数列{bn}的连续三项,则数列{bn}的公比为(  ).
古埃及人在计算等比数列求和时已经大量使用了现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