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课题名称】《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 的答案

【课题名称】《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 (1)欣赏《关山月》。 (2)《流水》《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使学生对所听、所唱的音乐材料有直接感想。 教学工具 录音带、钢琴、古琴,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琴史》中有所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音乐有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本课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问答题
2023-03-08 15:43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应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难点虽有,但不够突出,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的也不明确,这几首曲子是以欣赏为主,还是以演唱为主?重点如何突出的,难点又是如何突破的?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按照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与作业这四个环节还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朗诵诗句《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不明确,未在前面很好地铺垫开来。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华夏银行网上企业银行的品牌名称为()。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结构是课题名称、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重难点,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延伸和教学评价。
简述2到3岁儿童欣赏教学活动目标。
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有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以“小舞台”的形式导入 (1)用“中国民歌赛歌会”的表演方式,与学生共同演唱一组中国民歌。 (2)教师参与“小舞台”表演,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赛歌会小结,引出课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二)探究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比较两首《茉莉花》。 ①学唱东北、江苏《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首《茉莉花》在旋律进行、节奏、风格上各自的特点。 ③交流总结。 南方民歌:细腻、柔和,旋律以级进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旋律起伏较大。 (3)欣赏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赏南方民歌《孟姜女》《无锡景》和北方民歌《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请学生区分其不同并进行交流。 (三)探究汉族南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1)讨论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 (2)师生交流。 ①地理环境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②地方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③补充影响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结: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方言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性格、生产方式等都影响了民歌风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发展 (1)请学生说说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 (3)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民歌《茱莉花》片段。 (五)学生谈感想 (六)课堂小结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瑶族舞曲【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器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导入新课时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们能否说一说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3.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4.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做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5.小结与作业(l)做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初中八年级音乐课《民族花苑》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民族花苑》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追鱼》《阿玛勒俄》,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乐)曲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2.通过欣赏、演唱等音乐实践,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速度、力度的作用。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再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磁带、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入:进入民族大观园。 2.观看民族服饰。 3.出示课题《民族花苑》。 二、欣赏与感悟 (一)(来到瑶山--)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提问:此曲描写什么情景?可分几部分? 2.分析三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仅以慢、快、强、弱表示)及表现情景,介绍瑶族长鼓。 (二)(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吊脚楼--)欣赏《追渔》 1.出示图片(傣族生活场景、葫芦丝),完整欣赏并思考: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此曲可分几段? 2.师生再现(演奏)第一部分主题(简化谱)(钢琴、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三)(来到青藏高原--)欣赏《阿玛勒俄》 1.出示图片(布达拉宫)提问:我们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对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有什么了解?你能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或跳一段藏族舞蹈吗? 2.完整欣赏,简介“囊玛”及《阿玛勒俄》。“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由乐队演奏,曲调较为固定,歌曲部分音乐柔美抒情,以歌为主,舞蹈动作很少,歌曲完毕紧接舞曲,音乐急速跳跃,舞者随乐声起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玛勒俄》是歌曲开始的主要衬词。歌曲艺术性强、歌词寓意深刻、旋律连绵抒情、演唱高亢嘹亮。 3.播放藏族舞蹈图像,学生模仿手部、脚部的几个典型动作。手部动作:甩袖。脚部动作:踢踏步、踏点步。 4.小组与个人展示,生生、师生评议,教师适时给予表扬鼓励。 5.师生合作,用所学动作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四)(来到天山脚下--)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1.欣赏歌曲录音,讲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简介王洛宾。 3.学习歌曲(歌谱、填词)。 4.分析用什么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5.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瑶山、清新葱绿的西双版纳、亘古神秘的青藏高原和葡萄满园、牛羊肥美的天山风光,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那里的音乐文化,还用歌声、舞蹈表达了兄弟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探索,并将你们搜集的音像资料带来,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案例: 在高中欣赏课《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一位教师这样安排:导入环节,播放歌曲《阳关三叠》。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曲作者、年代、歌曲内容、表达情绪,然后让学生又欣赏了一遍。紧接着欣赏了《扬州慢》,教师讲解了词作者姜夔的生平、历史朝代、宋代的音乐形式、歌曲的内容,最后又欣赏了一遍。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同学们却没有感觉,反而三三两两的讨论起新拍的古装剧。 问题: (1)对案例作出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月夜--多彩的“月光曲”》【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导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抒情性与音乐美的特征,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2.“艺术天地”是学生手脑并用的天地,通过“艺术天地”--《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通过描写月夜的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的了解,使学生产生亲近大自然、亲近艺术的情感体验。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春江花月夜》的欣赏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向其他艺术领域拓展及艺术再创作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打击乐器、折扇、绘画材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音乐欣赏导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曲《沃尔塔瓦河》。语言导入:自然中的艺术美。《沃尔塔瓦河》的旋律学生较熟悉,由此导入正课并为以下的欣赏作准备。欣赏未知标题音乐《月光和水仙的舞蹈》,请学生用优美的词语讲讲音乐或定标题。(二)音乐长廊展示老师根据音乐完成的美术作品。简介《月光和水仙的舞蹈》中音乐表现手法,了解斯美塔那的生平。引导学生对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作一番联想与想象。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频,了解其艺术表现形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三)艺术天地欣赏《春江花月夜》的舞蹈视频。1.要求学生观察舞蹈的艺术表现力。2.模仿舞蹈动作或身段造型。艺术再创作。(用各种道具来创作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图”)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描写月光的手法(一度创作)是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月光的理解(二度创作)。(四)艺术实践活动1.人声模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聆听无伴奏合唱的音响,感受作品的气氛。模唱。学生谈对这个艺术作品的理解。2.师生同跳《跳月舞》。听《阿细跳月》,感受5/8拍的节奏。师生共同选择打击乐器、拍手及舞蹈方式来感受欢快的舞蹈场面。提倡人人参与,并不要求表演得完美:歌曲演唱时提醒学生注意音与音的连贯性,尽量表现出月色朦胧的意境;舞蹈要求手脚并用,随韵律踏准节奏。四、小结课后请学生搜集或创作与“月光”相关的艺术作品。
【课题名称】《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 (1)欣赏《关山月》。 (2)《流水》《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使学生对所听、所唱的音乐材料有直接感想。 教学工具 录音带、钢琴、古琴,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琴史》中有所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音乐有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本课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课题名称】《妈妈的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学生看大屏幕,欣赏米勒和沃维特拍的两张照片。听背景音乐,无伴奏合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二)欣赏各国摇篮曲 (1)《地中海摇篮曲》片段。 (2)《巴西摇篮曲》片段。 (3)《非洲摇篮曲》片段。 (4)《法兰西摇篮曲》片段。 (三)摇篮曲与母爱 (1)学生欣赏《法兰西摇篮曲》的CD封面,说出感受。 (2)学生欣赏一组“动物摇篮曲”照片。 (3)听老师讲她自己的故事。 (4)在弦乐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一组老师从网上下载的图片。 (四)分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 (2)讨论后回答(三、四两段是摇篮曲,一、二两段不是摇篮曲)。 (3)再讨论,一、二两段为什么不是摇篮曲?三、四两段为什么是摇篮曲? (4)感受并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5)说说生活中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具体情景,总结出动和静的特征;体会并理解音乐中动与静这两个典型的、既对比又协调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原型的准确对应关系。真正从音乐中看见摇篮和宝宝,体会出母亲的爱心,感受音乐的绝妙表现力。 (五)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 (1)东北民歌《摇篮曲》。 (2)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3)藏族民歌《摇篮曲》。 (4)日本广岛《摇篮曲》。 (5)土家族民歌《摇篮曲》。 (六)欣赏器乐曲形式的摇篮曲 (1)勃拉姆斯《摇篮曲》(弦乐)。 (2)豪塞《摇篮曲》(管弦乐)。 (3)格里格《摇篮曲》(钢琴)。 (七)学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1)教师范唱。 (2)先学最后两句。 用do、mi、sol、do练哼鸣,然后去掉中间的mi、sol,哼出do--do,解决八度大跳的演唱难点。 (3)跟音乐划拍(三角形)唱谱。 (4)跟音乐唱歌词。 (5)对声音、情绪作要求:打开、高位、统一、深情,唱好全曲。 (八)现代摇篮曲学生选择欣赏以下用流行音乐的演绎方式演唱的摇篮曲以及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 (1)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对海军战士的深情)。 (2)罗大佑的《摇篮曲》(对母子之爱的祝愿)。 (3)动力火车的《摇篮曲》(表现父爱)。 (4)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对第一次深情相遇的追忆)。 (以上内容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取舍) (九)小结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以“小舞台”的形式导入 (1)用“中国民歌赛歌会”的表演方式,与学生共同演唱一组中国民歌。 (2)教师参与“小舞台”表演,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赛歌会小结,引出课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二)探究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比较两首《茉莉花》。 ①学唱东北、江苏《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首《茉莉花》在旋律进行、节奏、风格上各自的特点。 ③交流总结。 南方民歌:细腻、柔和,旋律以级进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旋律起伏较大。 (3)欣赏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赏南方民歌《孟姜女》《无锡景》和北方民歌《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请学生区分其不同并进行交流。 (三)探究汉族南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1)讨论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 (2)师生交流。 ①地理环境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②地方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③补充影响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结: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方言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性格、生产方式等都影响了民歌风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发展 (1)请学生说说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 (3)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民歌《茱莉花》片段。 (五)学生谈感想 (六)课堂小结
相关题目
某项目组成甲、乙、丙、丁共4个专业队,在5个段上进行无节奏流水施工,各队的流水节拍分别是:甲队为3、5、3、2、2周,乙队为2、3、1、4、5周,丙队为4、1、3、2、5周,丁队为5、3、4、2、1周。该项目总工期为(  )周。

某工程有3个施工过程,分为3个施工段组织流水施工。3个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依次为3、3、4天,5、2、1天和4、1、5天,则流水施工工期为( )天。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出自陆游的诗歌《关山月》。( )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的线索是( )
在教育研究课题名称中,一般需要表明的三个要件是( )。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做阳声韵
教案内容包括课题或某课程名称、某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
针对《红旗颂》,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一节欣赏课。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教学的基本环节。

案例:
在高中欣赏课《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一位教师这样安排:导入环节,播放歌曲《阳关三叠》。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曲作者、年代、歌曲内容、表达情绪,然后让学生又欣赏了一遍。紧接着欣赏了《扬州慢》,教师讲解了词作者姜夔的生平、历史朝代、宋代的音乐形式、歌曲的内容,最后又欣赏了一遍。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同学们却没有感觉,反而三三两两的讨论起新拍的古装剧。
问题:
(1)对案例作出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课题名称】《华夏古韵》
【教学内容】
(1)欣赏《关山月》。
(2)《流水》《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使学生对所听、所唱的音乐材料有直接感想。
教学工具
录音带、钢琴、古琴,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琴史》中有所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可能涉及音乐有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用等,都应给予鼓励)
(4)欣赏古琴曲《流水》(也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配上这首乐曲作背景)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
《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本课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定好课题名称应注意()
简述专题地图的专题内容的十种表示法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结构是课题名称、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重难点,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延伸和教学评价。
在专题地图中专题内容的表示应:()。
小课题研究的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题式的,另一类是()的。
先按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后按专题组织藏书,这种方法属于()。
税务机关名称使用2号宋体;文书名称使用1号宋体。
分析《关山月》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关山月》的主旨()。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