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周国平的文章流传广泛,是出阅读理解题的好素材。但他似乎并不觉得高兴,原因是,这些以他的文章为材料的阅读理解题,往往让他本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有一回,他自己做了一道题,结果按照标准答案只能得69分,比有的学生还低。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就像网络上一直流传的一个鲁迅的梗。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被网友戏称“我终于知道我当年语文为什么不好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在笑过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对于目前的语文教育的深深思考。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对待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或有不同。文本具有开放性,往往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一些奥秘。这其实不奇怪。语文阅读理解之所以要有标准答案,自然是为了方便打分,避免发生歧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阅读理解已经偏离了“阅读”和“理解”的本义。按理说,学生看完一则材料,应当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该得分。依赖于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却人为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力。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归根结底,这又是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弊端。在应试化的思维下,任何考试都以成绩为主,以分数决定高下。这在扼杀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会钳制老师的积极性。既然到最后是分数说了算,老师如果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上,就会与应试化教育的模式相悖。
所以说,最应该反思的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我们能够理解改革是需要魄力的,教育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慎重不草率没有错,但不等于可以止步不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存在问题的应试教育不能一直拖着不改。本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难道就没有任何改革的空间?死抱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在题目设计上就应该开放一些,更加迎合这一题型的本义。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要敢于走得更远一些,放手让学生发挥个人思考与判断,只有真的从自身去阅读去理解,才能回归到我们阅读理解的本质上来。
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