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的答案

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问答题
2022-06-30 14:55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做性。并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情感、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把“理”比喻为宝珠,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宝珠在浊水中。”
朱熹认为,理是至善的,因此这天命之性无有不善的。即“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
(2)“道心”、“人心”说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观点。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性和情都统于“心”,是“心”的体和用。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他认为“心”就是人的知觉,“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是知觉得道理底,人心是知觉得声色臭味底。”“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即“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朱熹认为,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圣人也有饥食渴饮之心,小人也不失恻隐之心。差别在于:圣贤“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行动便合乎“天理”了。小人“于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流于“人欲”便是恶。他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试题解析

相关题目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结合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和西方哲学相关知识,试分析劳思光的哲学观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
在中国哲学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观点的是()。
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观点表现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
孟子关于人性的哲学观点是()。
简述庄子哲学的主要观点。
唯意志论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以分为( )。
围绕着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不同回答是()。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
朱熹哲学重新确立了儒家的“道统”。
简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基本特征。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