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背景材料: 材料一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的答案

背景材料: 材料一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硫和氮的氧化物”呈现的内容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黄铜矿(CuFeS)、石膏(CaSO·2HO)和芒硝(NaSO·10HO)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天然硫的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药的发明和利用等。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实验4-7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试管里保留1/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闻到什么气味? 实验中,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辫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咸水和二氧化硫,因此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一个可逆反应,用“ ”表示, 学与问 品红溶液滴入亚硫酸溶液后,为什么会褪色?加热时又显红色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硫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也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生成硫酸,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硫酸。 三氧化硫与碱性氧化物或碱反应时生成硫酸盐。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得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 (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本课第一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说明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4)对本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5)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足量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问答题
2023-02-02 14:47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节选取典型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来学习,目的是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在利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进一步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价值观。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②了解二氧化硫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空气的污染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活动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
②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特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起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确立该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才能理解二氧化硫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不合理的使用带来的负面作用,才能理解为什么造成环境污染。
教学难点的确定依据:二氧化硫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多。
(4)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1:40),易液化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2.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3.一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三、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5)C。解析: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分别得到CaSO3沉淀和CaCO3沉淀,所以SO2的存在会对CO2的检验产生干扰。应采取的检验方法应该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具有还原性的SO2,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即可检出CO2

试题解析

标签: CMS专题
感兴趣题目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要求: (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背景材料: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节选。 问题: (1)“认识化学学科”内容属于高中化学()模块的内容。 (2)()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目标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您至少写出5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背景材料: 材料一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硫和氮的氧化物”呈现的内容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黄铜矿(CuFeS)、石膏(CaSO·2HO)和芒硝(NaSO·10HO)等。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由于天然硫的存在,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知道并利用硫和硫的化合物了,如黑火药的发明和利用等。 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实验4-7 把盖有胶塞、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观察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试管里保留1/3的溶液,滴入1~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闻到什么气味? 实验中,品红溶液被二氧化硫漂白,因此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它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辫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时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咸水和二氧化硫,因此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一个可逆反应,用“ ”表示, 学与问 品红溶液滴入亚硫酸溶液后,为什么会褪色?加热时又显红色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硫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也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它溶于水生成硫酸,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硫酸。 三氧化硫与碱性氧化物或碱反应时生成硫酸盐。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材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得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 (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本课第一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说明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4)对本课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5)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足量小苏打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某青年教师按照校内著名化学特级教师“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2)请列举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选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适合的化学教学策略?
背景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取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如图3-3所示),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你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 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等知识。 问题: (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背景材料: 某教师按着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问题: (1)本部分内容属于高中化学教材()模块的内容。 (2)本教学片段的教学效果不佳,试说明原因。 (3)结合课程标准,简述教师应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背景材料: 材料一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呈现内容。 思考与交流 (1)硫酸、硝酸、盐酸都是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与酸的通性有什么关系?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硝酸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与铜发生反应。 氮元素是一种能表现多种化合价的元素。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氨(N为-3价)可以被氧化成多种价态。在硝酸中,氮元素是+5价,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如碳、硫等)及某些有机物(如松节油、锯末等)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硝酸中+5价的氮得电子,被还原成较低价的氮。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金属如铁、铝等虽然能溶于稀硫酸或稀硝酸,但在常温下却可以用铁、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这是因为他们的表面被浓硫酸或浓硝酸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燃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 材料二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材料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四学生情况 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 问题: (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试选择适合于本课的教学方法。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背景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某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哪些? (2)从该教师的教学设计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相关题目
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是造成其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通常需研究( )
深度处理的方法有()。①粒状活性炭吸附法;②臭氧一粒状活性炭联用法;③生物活性炭法,④化学氧化法;⑤光化学氧化法;⑥超声波一紫外线联用法。

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是造成其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通常需研究(   )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野草》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某选修教材设置“《繁星·春水》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中所属系列是()。
某选修教材设置“《名人传》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中所属系列是()。
某选修教材设置“《女神》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中所属系列是()。
某选修教材设置高文秀的“《双献功》”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中所属系列是()。
某选修教材设置“《创造十年》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中所属系列是()。
筑材料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
背景材料: 材料一化学知识是描绘化学的客观图景,化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等是描绘的结果,是人类通过化学研究得到的共同知识。化学认识是认识主体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化学知识描述客观世界,解决的是什么;化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解决的是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化学知识是偏向静止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展变化;化学认识是偏向动态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开展而发生改变。化学知识是偏向客观的,是公认的:化学认识是偏向主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材料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师】两支烧杯中分别盛装同浓度(0.1mol/L)的盐酸和醋酸,你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师】(演示: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的pH)盐酸的pH为1,醋酸的pH为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盐酸和醋酸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盐酸全部电离为H+和Cl-,醋酸部分电离,除了有H+、CH3COO-之外,还有CH3COOH。 【师】醋酸部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 【生】电离程度很微弱,因为pH=3,说明溶液中c(H+)=0.001mol/L,大约只有1%电离。 问题:(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学生转变认识、凝聚思维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化学教师应如何设置认知冲突? (2)材料二中,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学生的认识? (3)试以中学化学某一知识为例,写出认识该知识的基本思路。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l》的目录(略)。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利用铁及其化合物的图片引入,阅读教科书“资料在线”栏目。 教学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铁元素有3种价态。 教学活动3:阅读“方法导引”栏目内容.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教学活动4:学生阅读“工具栏”内容,思考如何鉴别二价铁与三价铁,教师演示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教学活动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转化的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6:学生分成3个大组(2人为1小组),分别完成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的实验。 教学活动7:教师总结实验现象,总结Fe、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学生课下完成课后习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内容的有关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给出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材料。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3.决定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因素 (1)微观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宏观 化学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能的应用 1.利用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 2.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问题: (1)写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一个运用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片段。
[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1)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原文(略)。(2)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的目录(略)。(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学生情况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试选择适合于课本的教学方法。(5)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除了材料中已用课堂导入方案,请列举一种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案例。 (4)对(3)题中化学课堂导入案例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模块组成(见下图),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方面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 (2)举几个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