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 [问答题]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后完成的答案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后完成问题。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

问答题
2023-03-06 09:06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人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试题解析

感兴趣题目
材料:某教师设计的“细胞呼吸”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实验,这两个锥形瓶都装有葡萄糖溶液,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添加酵母菌,一段时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教师展示实验现象。)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按照步骤进行分组实验。(一)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小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二)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学活动特点来看,该教师设计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根据该教师的做法,简单谈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准备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阅读《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完成问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请对以上教学片段作出评析,并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
()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划分)普通中学教师分为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和中专教师。
某同学通过阅读老师发放的《中学生健康知识手册》学习健康知识。该同学是通过以下哪种健康教育方法获得知识的()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压强”一课中讲授影响压强的因素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做了一个小的演示实验,如图用同样大小的力压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的形变较小,而手指顶着的那部分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力作用的效果不同。 教师:压力作用的效果跟什么固素有关? 同学甲: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很好,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乙:与被接触物体的材料、硬度有关。 教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同学乙:如果这个气球是用铁皮做成的,我们不管怎么按都不会发生变化。 教师:甲同学,你说说。 同学甲:乙同学的观点不对,因为他的说法与书上说的不一样。书上的观点就是和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甲同学说的对,压强就是和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考试经常考的。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拨弦’等音乐描写?"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后完成问题。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初中语文教学也逐渐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完成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某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室开会时建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因此谢老师在“认识Photoshop”这一节课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首先,他打开了各种图片格式文件,给同学们介绍了Photoshop的特点和主要功能,让学生们熟悉该软件。接着,他提出“任务”,让学生们用Photoshop打开不同格式的图片素材,熟悉该软件。几分钟后,老师巡场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这项任务,有很多同学开始用自己带的U盘玩游戏或者听歌。谢老师觉得很沮丧。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使用的任务驱动法有什么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请给谢老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初中体育课上,学生在学跳山羊动作时,教师叫某一位平时练得比较好,自己也很自信的学生做标准动作示范,这位学生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没有跳过去,引起同学们哄笑,这位学生感到很没面子自信性大受打击。(1)面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应如何应对?(2)试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相关题目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能够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些要求属于()。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师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中心走向边缘。()
有位教师在讲授“惯性定律”后小结时这样提问:教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学生:惯性。教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不需要。教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学生:力。教师:用什么物理量表征物体惯性的大小7学生:质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教学思路。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阅读下面这段教学实录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以下是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进行的评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以上是某位初中教师有关《谈生命》一课的教学,阅读并对其进行评析。
阅读《乡愁》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好吗?生:好!(学生配乐背诵一、二节诗)师:同学们,对不起,我的感情没有酝酿好。刚才两位同学背诵得很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没有赶上.我们能不能再来一次?生:行!师:这次我再指两名同学来背诵。生:(背诵)小时候……长大后……师:(背景音乐响起,教师背诵第三节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音乐渐强,静默十几秒。板书:后来啊、中年、生死离别、哀思难抑、丧母哀愁)师:记住这段的同学点点头。师:(配乐)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师:(配乐)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生背诵前三节诗)
以上是一位教师讲解的课文《登高》的教学实录,请简要评析教师的教学特点。
《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中学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专业要求。
将《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专业标准》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自己没有做主的资格和权力。
(划分)普通中学教师分为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和中专教师。
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下面是一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教师讲稿设计,请认真阅读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的相关原理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引言。(学生读毕)同学们愿意了解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吗?生:愿意。师:为什么?生:因为它们是当时的国家大事。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段历史吧!(板书: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学生阅读毕)“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决定发动的。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据是什么呢?生: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做了错误的分析。师:答得很好。“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全面发动起来的?生:……(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成板书)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请阅读课文第三段及有关注释。当时的“文革”、小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生:它隶属于中央政治局,是“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关。师:答得很好。当时全国动乱局面是怎样出现的?生:……(照书本读)师:答得很好。同学们能举例说明江青一伙是怎样迫害老干部的吗?生:……(照书本读)师:说得对。问题: (1)这位教师具体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运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2)对材料中的教师提问进行点评并简述理由。
()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广告位招租WX:84302438

免费的网站请分享给朋友吧